2025年8月7日,由广州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咨委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人事处(外事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承办的“攻坚营商环境改革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专题研讨会成功举行。
此次专题研讨会围绕“攻坚营商环境改革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主题,采用政策宣贯、实践分享、案例展示、研究交流、圆桌讨论等多种形式,宣传广州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搭建政企深度对话交流平台,倾听市场主体、行业代表对广州进一步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以期为广州纵深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改革工程,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尹涛作致辞演讲。他指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调整重构,区域竞争已从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等硬实力比拼,转向制度环境等软实力较量。近十年来,广州始终将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先后出台1.0到6.0版的营商环境改革政策,成效显著。今年7月,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广州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获得感”为标尺,呈现出“政策找人”更精准、“降本增效”更有力、“湾区协同”更深入、“数字赋能”更智慧、“法治保障”更坚实五个鲜明特点。同时要清醒认识到,营商环境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下一步,需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营商环境政策的系统化与精准性,并在施策过程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二是深化产业链协同。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推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内外协同,明确链主企业与链上企业的协作分工及责任。三是提升数智治理水平。加快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审批服务、监管执法等场景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营商环境改善。
在宣贯环节,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营商环境政策处副处长徐玉蓉对《广州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及措施清单》(以下简称《清单》)进行精准解读。《清单》就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投资贸易环境、政务服务环境等四个领域提出了105条具体措施。具体来说,一是持续建设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的市场环境。包括破除准入壁垒、赋能重点产业、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二是持续构建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包括规范涉企监管、规范涉企收费等措施;三是持续营造开放包容的投资贸易环境。包括提高跨境便利化、护航企业出海等方面的措施;四是持续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包括政务服务数字赋能、服务集成改革等方面的措施。下一步,广州将以企业“有感”为标尺,把“降成本”做实,把“破壁垒”做深,把“优服务”做精,扎扎实实推动105项年度改革任务落深落实,加快营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
在研讨发言环节,来自智库、企业的广州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咨委会委员和专家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演讲。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彬发表了题为“广州市营商环境新政精准施策医疗器械产业,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演讲。他介绍了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广州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有力解决企业研发周期长、资金压力大等痛点,并提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标准互认和联合审评、共建“湾区优先审评通道”、推广“研发进度贷”、建立政策实施效果的动态跟踪评估机制等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广东卓信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兼法学研究部负责人谭国戬发表了题为“制度为基、创新为翼、监督为盾—多措并举,持续构建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的演讲。他认为《清单》的体系化法治建设夯实了法治根基,融合了服务升级与技术赋能,直面当前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精准发力,规范权力守护公平,在制度、创新、监督三个维度上均实现了跃升。谭国戬还基于“制度为基、创新为翼、监督为盾”的框架提出广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方向。
当下科技(亚洲)有限公司合伙人、澳门科技大学博雅学院助理教授Aaron Finley发表了题为“洞察广州营商环境”的演讲。他根据华南美国商会2025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中国欧盟商会2025年商业信心调查等数据指出,目前企业在华南地区发展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人力资源成本增加、运营成本上升等方面的挑战,为此,广州需在提高补贴透明度和准入性、加强法律和跨境支持、促进企业出海等方面持续发力。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确权登记处二级调研员黄捷发表了题为“广州不动产登记惠企政策‘四通四达’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她认为广州通过畅通数字治理、融通部门资源、联通政企渠道、打通制度壁垒等举措有效推动不动产登记的便利化高效化,让政务服务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与市场活力的“催化剂”。未来,广州需继续以不动产登记改革为发力点,丰富不动产登记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企业诉求闭环处理体系,持续完善“无事不扰、有呼必应”服务机制。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黄玉作了题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政策分析”的报告,展示了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图景。她以国家战略为坐标,系统梳理国家专精特新政策从“概念提出”到“体系化布局”的演进逻辑,并以广州实践为样本,对广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政策的五个特点进行了总结梳理。并通过分析广州“小巨人”企业的结构性特征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诉求,提出不断提升生产要素供给与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强化资本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建议。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跨境投资与贸易部门负责人彭明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现祥,时尚集团投资中心总经理方熹及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学东四位委员齐聚一堂,就“攻坚营商环境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这一核心议题进行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
彭明致认为广州需进一步完善企业画像库,让产业政策智能匹配并精准触达至企业,实现数据找人、数据找企业,为政策找企业搭建桥梁,同时加强境外法律纠纷规则建设支持企业出海;徐现祥认为目前中小企业生存难,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广州需要从企业角度出发,继续持续完善营商软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方熹认为广州需进一步完善惠企政策包,培养活力新商家,完善传统品牌纾困政策,提高政务办理效率,加强政策宣传,持续提升“政策找人”质效,同时建立国际品牌清单,制定准入标准,推动跨境营销平台聚合,优化通关通道,加深对各国风土人情的了解;李学东认为广州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良好成果,但仍存在政策指引少、政策服务智能化不足、企业找政策成本高等情况,建议进一步提升涉企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同时积极推动消费市场升级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史成雷
【通讯员】穗社科宣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李晓霞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要配资,配资天眼,网上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